妈妈总是有办法 vol. 43

转载:张丹丹 今日头条    2019-10-19    原文链接

周末的长沙难得的出了太阳。一段时间的低温之后,这真是让人心情高兴的事儿。

周末的上午,女儿彩旗没有那些成绩的兴趣班,但一直有一个叫“OWALA噢哇啦”的科学兴趣班。创始人从硅谷带来的先进的整体项目的学习经验,让我在考察他们之后,从孩子五岁开始就让她在这些硕士背景的老师们带领下学习如何和小伙伴从什么都没有要完成火箭的制作和试飞,完成潜水艇、制作赛车。我妹妹的孩子也被吸引,一起上课讨论的两兄妹周末也有了一周一次的见面玩耍。

老二回乡下看爷爷奶奶了,于是,我们两个中年人就有自己的时间在长沙城里闲逛。做了父母的人都知道,带孩子的清闲并不多,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过这样的自由时光了!

拿起电话,先生给堂兄打了电话“我们一会来你家吃饭啊!”车子掉头就开始往那个熟悉的方向走。在我先生的外婆还在的日子里,去堂兄家看外婆是他们一家每个周末的规定动作。而老人家去世之后,这样的习惯并没有再继续。

现在的城市家庭,小众化成为了普遍的趋势,家里就是年轻的父母和上学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的孩子们没有同龄的玩伴,周末的时间也大都花在提高学业成绩的孩子的补习班上。

孩子的成绩当然重要。但,是不是在这个学习第一的路上我们把孩子所有的时间挤占,却忘了一个人之所以为人最根本的东西——-人的生活。

生活里,孩子和他的亲人有有足够的时间接触交往,聊天,玩耍?

孩子有没有可能去厨房感受一下那些油盐酱醋下到锅里,热热闹闹挤成一团,最后变成一盘美味佳肴端上过来的快乐?

您还记得什么时候孩子和你一起去菜市场买个菜,回家做一顿饭?打一场球?去户外疯玩一次?

是不是他们所有的时间都已经被语文数学英语的补课挤占了?

以后成了学霸,但孩子是不是却成了对生活没有兴趣的人。

有在大学从事大学生专业的心理干预的专家做过演讲,现在在各个著名的高校当中,如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相当高比例的学生出现对未来的无兴趣,其中一个重要的表征就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也不知道自己对未来有什么打算。

这些最基本的不知道似乎跟这些天之骄子不应该挂上钩,但回头想想,是不是就是在他们在学生阶段,这些生活的点滴里乐趣,生活的热情都已经被父母以提高成绩为目的被隔绝,被耗尽,他们被动的慢慢就变成了一个生活里只有学习的、空洞的人。

中午,我们可以在堂兄家好好的吃顿家常便饭;孩子跟着小姨和哥哥一起,玩过一天;老二跟着爷爷奶奶喂鸡喂鸭喂狗,这就是我们家的周末。对于我们来讲,我们和天下所有父母一样,希望孩子优秀,但我们理解的孩子的优秀,首先是在生活上的,是一个能有生活热情和可取的人 ,然后她有能力就去成为一个在工作上同样优秀的人。

毕竟,无论她将来成绩如何,成就如何,他都是我的孩子。从教育规律来说,这样长大的孩子孩子他本身就是成功。

如何去平衡一个孩子的成绩和生活的乐趣?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学业优秀又不至于让孩子成为将来的空心人?作为一位母亲,张丹丹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也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天里实践着。在她的新书《妈妈总是有办法》里,张丹丹坦诚地分享了这些的思考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