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晓墨妈妈,一位坚持阅读、坚持学习、坚持反思的妈妈,分享了自己再次经历童年的感悟。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的生命也像发生了一次对折,而这个过程中父母容易将既得的生活态度植入给孩子,称之为“教育”,所以很多时候,父母总是站在“正确”的立场,与没有“规矩”的孩子产生冲突。

晓墨妈妈,一位坚持阅读、坚持学习、坚持反思的妈妈,分享了自己再次经历童年的感悟。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的生命也像发生了一次对折,而这个过程中父母容易将既得的生活态度植入给孩子,称之为“教育”,所以很多时候,父母总是站在“正确”的立场,与没有“规矩”的孩子产生冲突。

“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我们需要一整个村庄来抚养1个孩子,我们为噢哇啦的“村庄”里有这么多优秀的家长而骄傲!

以下是晓墨妈妈的发言全文

 

《“正确”的家长一定能带出好孩子吗?》

 

一、当你成为母亲的那一天,新的命运便开始了

首先祝在座的各位妈妈们节日快乐!我今天只是作为一名孩子的家长站在这里,跟大家一起讨论一下教育孩子时的困惑,探讨怎样做好“正确”的家长。

十年前,我从一个母亲的孩子变成孩子的母亲,开始还只是管他吃喝拉撒,除了累点不觉得什么。后来,慢慢的,我得逗他玩吧,还得跟他一起傻笑,一起玩几十遍的躲猫猫,一起玩小儿科玩具……有时真觉得自己的生命从一条直线又对折回去了,我又重新开始过一回童年,读一遍小学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尤其是妈妈,这种感觉既快乐又欲哭无泪。

自然,我会做一件事,拿他的童年和我的童年做比较,得出的一句浅显的结论就是大家熟悉的一句广告语:童年不同样。

二、童年不同样

我刚生完宝宝,朋友送了一本关于蒙台梭利教育的书,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每年要烧掉我们几万块钱去为他创造各种体验机会,小到平时的游乐,大到每年的旅行。

(晒娃开始,请大家多多包涵)

找照片的过程也是一次回忆,我发现看到这些照片有三个感受:

1. 长到十岁,开始长残了,只能拍背影……

2. 打着带崽的名义去了一些地方,跟着他混吃混喝,他幸福我也跟着幸福,两个生命是同体的;


3. 尽管两人时间重叠,但他在成长中自建的世界模型和我的不一样,于是就有了冲突,有了较量。

三、“正确”的父母VS自我的孩子

我想有的家长和我一样会碰到以下一些问题:

1. 小时候让他丢垃圾他就屁颠屁颠地去丢,现在他的垃圾乱放,东西不归位了。
2. 玩起来干劲十足,学习时就蔫了。
3. 写字学着草,坐姿不端正。

4. 什么都争先,只有学习不争先,还自认为天下第一聪明。

……

再说下去就脸丢大了。

为了学习,主要是做作业,我们闹过不少矛盾,我曾经挫败到咨询北京的心理学朋友,求救噢哇啦的女神Nicole。心理学朋友直接回我:

1. 百分百的问题在于父母
2. “管教”从来都不是有效的方法,对方“不服”很可能是好事儿。
3. 正确的做法,不是要试图去“治”他,而是去了解他,然后才能找到化解方案。

当我看到第一句时,我觉得有点冤。每次对抗,我心理很清楚大人是占有优势的,既占有话语权的优势、也占有各种既得道理的优势,既当拳击手,又当裁判员,这对孩子来说其实并不公平,但也不至于说我百分百是错的吧。但是她的第二句“不服可能是好事儿”还是让我很有感触。

我冷静下来后,首先是搜索了一下,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的注意力到底能坚持多久。原来,跑神是儿童成长中一种正常的现象,能坚持三四十分钟不跑神的不多。所以说,我们的一些正确要求可能脱离了一个正常孩子的生理特征。

解决矛盾的责任当然是家长。

我首先将他的作业做分解。比如生字,先是扫除疑问,然后分成两组,每组写完后可以休息一下。然后是改变说话的语气,由对面式变为并排式。方法改变后,还是起了效果。后来,让他自己在学校把数学做完,我不管数学,这点他也还坚持得可以。

Nicole在分享中也提到过:儿童大脑的神经突触是在生活中建立,不断强化的部分会更发达,很少用的部分就会弱一些。所以她说:毅力不是说教出来的,是在实践中练出来的。

这两种来自科学的观点,其实都否定了传统灌输性教育的一些所谓的“正确”。

那什么是“正确”?在我们谈“正确”是否注意到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当“正确”的家长,是因为孩子现在还没有能力判断,得替他做正确的选择?一个五年级的班里只有一个孩子没报补习班,其他全都是报的语数外三科,这样的选择就是“正确”的吗?

第二个问题:“正确”的家长,你在执行种种双重标准?

我们在说教孩子问题时,是不是该反省自己,适度包容孩子,就像包容大人一样。

第三个问题:你的正确有没有在扼杀孩子的天性?我们如何在坚守“正确”与保护天性这对矛盾上去平衡?孩子明明是一棵麦子,我们却要他像别人的孩子一样开出美丽的花?

指责多半来自父母的焦虑,焦虑则多半不信任自己的“正确“常识与孩子现实的差距。而这些“正确”,在爱因斯坦看来,是这样子的:爱因斯坦只说到十八岁,其实如果没有独立的思考行为和能力,活到四五十岁也可能只是活在他人给你的各种观念里。

一位超级奶爸分享过一个观点:人类认识世界有三种方式,一种是宗教,一种是文学,一种是科学。我觉得他总结得太好了,宗教是为一种秩序,文学则是开启自我,打开不可见的一个世界;科学便是客观认知世界,认识自己。

我也早认识到,孩子的世界里不是只有对错,只有努力,所以两年半前,当我第一次在远大城P8看到噢哇啦,看到噢哇啦的导师们时,我当时内心真的好激动,确定这就是我们家小朋友要来的地方。

他在来噢哇啦前迷上拼乐高,一年级放学不做作业,非要拼,一个2000个零件的大船用了六天的放学时间拼完,脖子都酸痛了。他在两三岁时坐飞机,前面的乘客就转过来问他叫什么名字呀,是不是叫“为什么”,因为他在飞机上一直在问我们问题。

他的世界和我的世界存在着差别,他有他闪亮的优点,也有他的缺点。他喜欢的东西我帮不了他,但噢哇啦可以,两年多来,科学课是他最喜欢的课,其他补习班他一个都不报。这个暑假的夏令营,两个主题都是他学过的,但他仍然坚持要再报戈德堡主题,他说上次那个电动触动装置还没那么做好,这次要接着做。

想一想,这个做作业姿势奇怪、拖拉抱怨的孩子有着自己的热情与执着,非常清楚自己的喜好,虽然在家是大哥,在学校却敬畏秩序,这样的孩子再坏能坏到哪里去呢?

所以,我想:作为家长,不只是告诉他对错,而且要保护他的个性,为他的不确定托底:

你不想上补习班,那就在家每天挑战一两题吧;

你不喜欢看纯文字的书,但每天还是读个小短篇吧;


你喜欢听故事,那就睡觉前听书吧(小时是我读,现在读书APP解放了我);而且每天我和他分享一条他能懂的新闻,有他感兴趣的,或是平时问到的。


……

总之,我记住了噢哇啦给我的一点启示:多说教不如多实践。有些家长很擅长引导,我是直接进攻没用,就采用迂回战术……

最后,我想说:时间折回去,不是为了简单的重复,更多的也许是让大人成为更具思辨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大人。而对于孩子来说:让他成为他自己,而不是你。